简单来说,所谓MES,就是按照生产作业的需要,给予生产设备或物流设备下达作业指令,然后生产设备再把其生产状态和相关数据反馈给信息化系统,接着往下在每个工序流转,直到产品入库的生管系统。那我们如何将作业指令到达设备呢,在印包行业当中,除了纸板生产线和数码印刷的生产场景,可以通过ERP系统直接把排程数据给到纸板线自带的MES,其他的场景中要通过接口链接设备吗?这个是普遍难实现的,为什么呢?第一,印包是非标生产,可能只有纸板线那部分,链接起来呢,比较有现实意义;第二,我们不是流水线设备,而是断点的各工序段,每个工序的设备品牌很多,使对接难度大大增加。因此,我们暂时更多的,是选择通过链接设备的PLC或加装传感器来实现数据采集。数据采集最重要的是数据分析,数据采上来,去伪存真才有意义,而印包企业往往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部分。
印刷行业的信息化管理品牌发展到今天,可以这么说,已经是国际领先的,这个观点是基于两个,第一是现有的众多国外用户的肯定;第二,我们国内的印制品是全世界最复杂的,信息化工具在这个环境当中,经过十几二十年的打磨,不领先才怪,而这种领先就体现在我们综合性功能的集成能力上,什么叫综合性功能的集成能力。举个例子,你可以对标一下本土的社交软件微信,这个APP他集成了多少功能,就是聊个天发个表情传个图片吗?当然不是。反观老外的APP,可能要做几十个APP才能匹配微信,它们聊天就聊天,支付就支付,中外的思维方式,文化和产业规模不一样,自然行业IT的生态也不一样。
一、MES系统的核心定位与行业适配性
MES(制造执行系统)作为连接计划层(ERP)与设备控制层的关键纽带,其本质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指令下发实现生产全流程的闭环管理。
在印刷包装行业中,MES需解决两大核心问题:
非标生产的动态适配:不同于汽车、电子等标准化流水线,印包行业生产场景高度离散(如模切、烫金、UV印刷等工序独立分布),设备品牌多样(海德堡、博斯特、小森等混合使用),导致指令下发与数据采集复杂度倍增。
设备接口的异构性:仅纸板生产线、数码印刷机等少数设备自带标准化MES接口,其余工序(如手工裱纸、局部上光)需通过PLC数据抓取或传感器加装实现状态监控(如油墨消耗量、模切压力值采集)。
二、ERP与MES集成难点及技术突破方向
系统对接的现实障碍
非标设备接口缺失:75%的印包企业面临设备通信协议不统一问题(如Modbus、OPC UA协议混用),需定制开发中间件实现数据转换。
数据价值挖掘不足:多数企业仅完成数据采集(如设备运行状态、工时记录),但缺乏动态成本分摊算法(如拼版纸张利用率计算)和异常预警模型(如湿度波动导致套印偏差预测)。
国产化解决方案的突破路径
双BOM架构:迅越软件提出“产品BOM+工单BOM”双引擎,通过动态工单逻辑解决跨订单拼版生产的成本核算难题(如将同一纸张分割用于多个客户订单时的物料追溯)。
轻量化边缘计算:在断点工序部署嵌入式网关,实现离线环境下的数据暂存与逻辑校验(如裱纸工序湿度补偿值自动修正),降低对设备原厂接口的依赖。
三、国内外系统对比与国产化优势验证
功能集成深度
本土化适应性:国内系统(如迅越智连中台MES)集成工艺合规库(如GB/T 7705-2008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)、环保监测模块(VOCs排放实时记录),而国外ERP(如SAP)需二次开发适配。
全流程追溯能力:国产MES支持从设计稿(AI文件)→印刷色差(分光光度计数据)→成品质检(图像比对)的全链路追溯,满足LV、苹果等高端客户的供应链审计要求。
成本与响应效率
部署成本:国内解决方案综合成本仅为国外系统的1/3(如某上市印企采用金蝶+迅越组合替代Oracle,实施周期缩短60%)。
迭代速度:迅越软件通过微服务架构实现功能模块按需扩展(如新增数码印刷机管理模块仅需2周),而国外系统标准化升级周期长达3-6个月。
四、智能化升级路径与中台架构价值
当前瓶颈与突破方向
系统扩展天花板:传统单体架构MES难以支撑AI算法嵌入(如排产优化模型训练),需向云原生中台转型(如数据中台统一管理设备数据、工艺知识库)。
生态协同需求:通过API网关对接物联网平台(如华为OceanConnect)、第三方物流系统(如菜鸟供应链),构建“生产-仓储-配送”一体化智能网络。
迅越软件的技术前瞻性
前后端分离架构:前端支持多终端适配(PAD工控机、PDA手持终端),后端采用分布式数据库(TiDB)支撑10万级并发数据采集。
低代码扩展能力:通过可视化配置工具,减少50%的定制开发工作量。
五、行业趋势与战略建议
短期实施重点
设备物联先行:优先在关键工序(如胶印、模切)部署智能传感装置,积累高质量生产数据集。
渐进式集成:采用“MES核心功能上线→ERP财务模块对接→APS高级排程扩展”的三阶段实施路径。
长期竞争力构建
工业知识图谱:将老师傅经验(如UV油墨干燥时间与环境温度关系)转化为数字规则,提升系统自学习能力。
产业集群协同: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共享产能(如中小印企接单后自动匹配周边模切厂剩余产能),实现产业链级资源优化。
结语
印刷包装行业的信息化已进入“深度集成+智能决策”新阶段,国产系统凭借对复杂生产场景的深刻理解与快速迭代能力,正重塑全球印包智能化生态。迅越软件的实践表明,通过“双BOM架构+数据中台”的技术组合,不仅能破解非标设备集成难题,更为行业迈向工业4.0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。
迅越软件&迅越小秘书报价软件已获全球超3500家印刷企业使用

迅越合作客户:桂林澳群彩印有限公司、浙江卡游科技有限公司、深圳市福威智包装科技有限公司、佛山永久纸业制品有限公司、广州市恒远彩印有限公司、广东旭柏彩印工艺制品有限公司、添崇柏得纸制品(东莞)有限公司、马来西亚伟华印刷有限公司、新興印刷控股有限公司、越南富达印刷厂、广东顺昌印剧有限公司、星辉印刷(深圳)有限公司、深圳市前通实业有限公司、上海恒屹包装彩印有限公司、宁波白云印刷有限的公司;迅越智连AGV智能搬运合作客户:浙江卡游科技有限公司、东莞金杯印刷有限公司、宁波白云印刷有限的公司、天意有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浙江正辉彩印包装有限公司;迅越小秘书报价软件合作客户:深圳市福威智包装科技有限公司、广州市恒远彩印有限公司、广东旭柏彩印工艺制品有限公司、上海恒屹包装彩印有限公司、北京宝岛包装印刷有限公司、郑州印之星印务有限公司、广州市艺彩印务有限公司、宁波白云印刷有限公司、宁波乐图纸制品有限公司、青岛森宏源包装有限公司、广东雅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、浙江一方印业有限公司、广州市快美印务有限公司、广州市亚华印刷厂有限责任公司
下一篇:没有了